学习《静悟【道德经】》“修道九”的心得体会
我时时感恩于恩师对《道德经》的妙解静悟,著述《静悟【道德经】》使我受益非浅! “修道九章”本阶中心章节是修道九“为道反省”: 为学日损,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至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即学习以《道德经》为核心的道德文化。 “损”即袪除的意思。“损去”什么呢? 老圣人和老师教诲我们在修道过程中须损去以下“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影响精气神心的身外之物及成份: 修道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捶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损去:“盈之,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 修道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损去: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 修道三:“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损去:宠(荣)、辱。 修道四:“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损去:圣、智、仁、义、巧、利。 修道五:“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损去:企者、跨者、“四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余食赘形。 修道八:“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损去:名、货、得、甚爱、多藏。 稍稍归纳了一下,以上总共须损去29样。老圣人和老师为什么要求我们在修道过程中损去以上29样?它们和修道之间是什么关系? 以上“诸多损祛”都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私、主观上的东西,是心欲所为,是属于后天的东西,多了累赘身心,损耗精气神心。不损去,修道不能成功,道德文化境界不能提升,难以得道! 实际上,因为生命、生存、生活的需要,要“完全损去”很难,也不切实际,不现实,但作为修道人应尽量淡薄些,不“执着”于身外名利财货、得失荣辱、圣智仁义等,按照老圣人教诲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遵行;否则,身心被“塞满”了,道气“冲”不进去,难获健康;只有“少私寡欲”最大化,“道气冲和”才均衡、饱满! 只有对以上身外之物有正确的取舍观,才能渐入无为之道。 何谓无为呢? 圣人奉行的是抱一、清静、虚极静笃、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效法天地、道法自然、以柔弱为常、以百姓为心、以慈俭、不争为上。 世俗人却不喜欢、向往圣人的这些有为,世俗人喜欢追求名利财货、得失荣辱、圣智仁义等上述29样种种所为。 世俗人眼里的“无为”,就是圣人的“有为”; 世俗人眼里的“有为”,就是圣人的“无为”! 我们修道人所学,就是学习圣人的“有为”;但在世俗人眼中好象是“无为”,其实只有通过这种无为才能达到无所不为! 正如老圣人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指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最后第81章再次教诲:“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是效法天地母道的,站桩人应把圣人“所为”作为效法的榜样,以大道大法为站桩功的根本宗旨,作为内心的宪法来遵从。 何为大道大法呢? 就是抱一、清静、虚极静笃、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柔弱为常、百姓为心、慈俭、不争等。 大道大法是道性的表现,她反映了天地万物的共性,是先天的或源于先天,是永恒的。 以抱一为例: 道为一,道生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以清静为例: 道:“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天地:“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老圣人把天地之间比作一个大风箱(橐籥即风箱),风箱愈是推拉,愈是消耗。天地之间狂风暴雨不断,万物不得生养成藏,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国:“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从寒、燥、热、静之间关系看:“燥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以“冲气以为和”为例: 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以自然为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大道大法既然是道性的表现,反映了天地万物的共性,因而不存在阶段性,在浑圆桩功整个过程中是一贯始终的。在站桩开始是抱一、清静、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到了桩功的高级阶段,仍然是抱一、清静、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只是境界和层次天壤之别。 导引及五内心法是浑圆桩功的阶段性心法,从属于道法,是暂时的,起辅助作用。 浑圆桩功应以《静悟【道德经】》为法理依据,以《道德经》为根本指导! (李义宏习作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