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生活与生命的关系 “精、气、神、心”四大系统组成了人的生命体,事关人的身体、躯体、四肢、眼、耳、鼻、嘴、舌等以及内部“五脏六腑”等的健全、健康。先天的遗传缺陷是父母的原因。从孩子懂事以后,除了父母家人照顾好以外,本人从小要知道关爱自身安全、健康,不损坏这个生命体。从实践来看人到成年后生命体逐步遭到损伤,有外部伤害引起的,有体内疾病引起的,还有心理方面的原因,“精、气、神、心”不健全、不健康了。
要处理好生命同生存的关系。生命以能够生存为条件。如果生命体不健全、不健康,势必给生命体带来困扰和危险。所以,父母要关爱子女一代。青年人走上工作岗位,首先是谋求生存的问题,站稳脚跟再求发展。现在不少青年人,不懂得先求生存后谋发展的道理。一心追逐理想的单位,谋求好的岗位,要求高薪待遇。有的女性找对象结婚,要求对方经济收入好、居住房屋好、小汽车好。岂不知婚姻关系中,最根本的是人品好、道德修养好,双方志同道合,相互关爱、体贴,物质条件可以创造。
要处理好生命同生活的关系。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叫作先天的,为朴、为根;生存是本,为德;生活是心,为多角度、多方面缘分关系的集合体。人的一生有三个阶段:一是约束阶段,多数为青年时期;二是约束、规范自我阶段,为中年期;三是自然人生阶段,为老年时期。人道70多岁算经历了生活的全过程,酸甜苦乐年华都有所体验。大概可以说,名、利、财、食、居、行、欲七个字概括了全部生活。而这七个字越“丰厚“,”精气神“消耗得越大;心越动,身体越差,寿命越短。从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来看,贵为帝王的数百人,其平均寿命仅为39岁,这足以说明问题。养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所以,老圣人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生活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为了生命。要规范自我,正确认识处理好生活、生存与生命的直接关系,健康身心和谐社会,而违背生命和健康身心和谐的生活不足以为道。
四、动与静的关系
动与静是大道宇宙天地间存在的普遍而正常的运动,有自己的规律。在5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提出了动与静的关系,以静为人的思想言行的主导一方,“抱神以静”就是他们为养生者提出的修行理念。《黄帝内经》介绍黄帝说,人能做到清静,“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在《道德经》中老圣人也一再教诲:“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清静为天下正。“说的是谁能置身于混浊的精神思想状态下却能静下心来,谁就清醒头脑。静是生命的根本,即使患病了,清静身心就能恢复健康。”清静为天下正“是一语双关:一是指人的身心,古人把人体当成国家;二是指人类社会——当政者清静执政,社会就太平,不会乱动。中华民族5000年的养生文化,都是以静作为主导文化。《清静经》专门介绍谁能做到清静,谁就能度过自然人生,到达理想的彼岸。
为什么人类把动静中的静作为主导一方呢?
天地万物大道衍化的自然界是阴阳平衡的,一年四季的周而复始,日出日落,月缺月圆,花开花落,人的生老病死,终始迂旋等,唯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提出了不想死、追求永生的命题,把静作为主导课题,作为“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的法宝。5000年的一代代实践,的确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这个问题上超越了现代人类的智慧而独得神明的认识。
静为什么能够实现人类的“长生久视之道”?原因何在呢?
从静中修行养生,我们的祖先认识到宇宙的生成基因大道虽无形但有质,其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能量的活性物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永无停息,不断繁衍化生,无为而又无所不为。到今天,科学家们认为那是“灵异物质”,有的叫“暗物质”。到天地生成人类以后,人类的“精、气、神、心”的原始“灵异物质”或称“暗物质”已经先期存在。运用科学方法静修养生,可以做到“死而不亡者寿”,实现精神永存永续的自然人生。静是生命健康延续的平台、桥梁与阶梯。(待续)
————摘自《浑圆养生读本》
|
|